ENGLISH | 中文

官宣35岁,郑欣宜终于可以继承沈殿霞6000万的家族信托了

发布日期:2022-08-12

5月30日凌晨,沈殿霞的女儿郑欣宜在社交平台官宣自己35岁了,据港媒报道,这意味着她已经到了指定年龄来继承母亲留下的六千万港币遗产(约合人民币5086万元)。

郑欣宜是香港原著名艺人沈殿霞与郑少秋的女儿,1987年,沈殿霞以42岁高龄产下郑欣宜,但女儿出生后不到一年,她和郑少秋的婚姻关系就结束了。2007年,沈殿霞被检查出肝癌晚期,病情迅速恶化。一年后,62岁的她带着遗憾和不舍离开人世。弥留之际,沈殿霞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女儿。

当时,女儿郑欣宜不到20岁,正是少不更事、懵懂无知的年纪。谁来照顾年少的女儿?谁来管理留给女儿的遗产?女儿上当受骗怎么办?……

6000万家族信托始末

我们常常说,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”。沈殿霞想到了在英美国家普遍运用的信托工具。

于是,在去世前一年,沈殿霞就立下遗嘱,将分布在香港、加拿大等地的不动产,以及各个银行内资产、投资基金与珠宝首饰等资产(价值约6000万元港币),转入到一个家族信托基金之中。

沈殿霞担心女儿年幼,不懂理财,随意挥霍,就找律师立下遗嘱,规定郑欣宜要35岁后才可动用遗产,之前她每月只能从基金中提取约2万元的生活费。

沈殿霞是这个家族信托的委托人,她指定女儿郑欣宜作为受益人,每月可以从中领取2万元港币作为生活费,并在结婚的时候可以一次性领取部分资金,其余资产委托于受托人名下,直到郑欣宜满35岁的生日。

同时,为了更好地照顾郑欣宜并监督好受托人,沈殿霞还特别指定前夫郑少秋和自己信赖的朋友作担任信托保护人(监察人)。根据信托契约,郑欣宜如果要动用资产,必须经信托监察人同意以及受托人的审批。

在万千宠爱中被富养长大的郑欣宜,也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,每个月2万元,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个很高的数目了,但对于从小养尊处优的郑欣宜来说,根本不值一提。

即使这样她却从未开口向她的父亲郑少秋要过一分钱,也拒绝郑少秋的帮助。

当初6000万的信托资产目前早已涨到上亿,但郑欣宜表示:暂时不会动这些钱,自己完全可以靠自己,也感谢当初妈妈这样的安排。

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

据报道,在沈殿霞去世后,郑欣宜的外籍男友就开始花她的钱,而郑欣宜也因不懂事有“挥霍”倾向。2008年沈殿霞去世没多久,郑欣宜便把妈妈留给她的钱挥霍一空,不仅如此,郑欣宜还卖掉了沈殿霞留给她的豪宅,套现1500万。最惨的时候,兜里只剩下26元。

“知子莫若父,知女莫若母”。沈殿霞最担心的事情,如女儿生活没有保障,财产被人骗走等,由于有了这个信托架构,郑欣宜如果要动用信托资产,必须经信托监察人同意以及受托人的审批。如果没有信托安排,这笔遗产恐怕早就被花光或者被骗了。

不过,也有网友表示不理解,“沈殿霞留下的6000多万港币,在十几年前是一笔巨款,就这么放银行是血亏啊,贬值太厉害了。如果当时在香港最好地段买房子,恐怕现在翻了十几倍!”

事实上,资产装入信托后,并不是只会消极地放在银行,趴在账上,而是会交给专业的受托人或其他资产管理机构来运用,以实现信托资产的保值增值。只是家族信托具有很强的保密性,究竟这笔遗产是如何管理的,增值了多少,外部人通常是无从得知的。

所以,媒体报道“郑欣宜继承6000万遗产”,并不意味着十几年了这笔遗产的准确数额还是这个。有业内人士估算,这笔信托资产早就上亿了。

另外,需要强调的是,家族信托的最核心功能是资产保护和财富传承,通常追求的是投资的稳健性、风险的可控性,以及与信托目的相匹配的现金流规划等。高收益、高回报的背后,必然伴随着高风险,这是家族信托所摒弃的。

我们以现在的视角去看当时,香港的房地产确实是极好的投资标的,但这在当时是无法准确预判的,风险也是极高的。一旦预判失败,不用说6000万,再多的资产都可能腰斩甚至归零。这势必导致沈殿霞希望保障女儿生活的目标的落空。

因此,家族信托也不追求高收益,而是关注家族目标与信托目的的实现,并据此构建安全稳健的资产配置与投资方案。

信托作为一种受法律保护的财产管理制度,信托财产与委托人、受托人和受益人的资产相隔离,当个人面临重大法律风险时,信托中的财产不受影响,可起到债务隔离的效果。

这也是为什么高净值家族热衷设立家族信托的原因,因为既可以隔离风险,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,还可以避免家族争产,妥善照顾特殊人群。

铭.家族办公室以瑞士为信托行政管理中心,集合海内外享誉业界的信托专家、法律专家、税务专家与资产配置专家,为高净值家族量身定制坚如磐石的海外家族信托设立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