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GLISH | 中文

急着卖掉93套房的人,嗅到了什么信号?

发布日期:2021-11-03

10月16日,上海房东抛售93套房产,持有28年、房价翻了100倍,如今套现4.5亿元。

涉及的房源为世茂集团沪苏公司所有,并不是网传的属于个人,也并非一次性抛售。

抛售的这个时间点非常微妙,让我们不得不联想到房产税。

QQ截图20210826102316.png

10月23日有一则非常重要的消息:人大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。

喊了这么多年的房地产税,这次终于要落地实施了。速度之快、效率之高、态度之坚决,都超乎预期。

回顾下房地产税试点决定的重点:

1、农村宅基地及农村房不征收

2、其他类型房地产均为征税对象

3、国务院制定房地产税试点具体办法,试点地区制定具体实施细则

4、试点期限为五年,自国务院试点办法印发之日起算

授权的试点期限为五年,也就是说,房地产税在全国推出最快是五年,五年内全国联网开征,这动作不算慢。

到目前为止,房地产的试点城市只有两个,一个是上海、另一个是重庆,过去十年试点范围并没有增加。这条意味着房地产税的试点将明显提速,而且不需要等待人大走完立法流程。

三年内不会强冲击房产市场

参考工资缴税和重庆、上海两地的做法,有免征额,税率各不相同,对当地的房地产影响不算大。

房地产市场未来大势是稳定,预测是区间震荡,房地产金融产品会越来越多。在震荡中,让空置率、租售比等关键数据恢复到健康状态。

值得重点关注的城市

上海、重庆已经在试点,其他一二线房地产风向标城市值得关注。

2021年一季度,住建部先后在深圳、上海、北京、杭州、无锡、成都、西安以及南昌等地现场督导房地产调控工作。

4月8日,住建部约谈广州、合肥、宁波、东莞、南通等5个城市的政府负责同志。

7月29日,住建部约谈了银川、徐州、金华、泉州、惠州等5个城市的负责人,这里面说明房地产市场已经到了让人警醒的程度。

还有一些城市土地资源匮乏,土地财政遭遇瓶颈,同样需要改革,让地方财政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。

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测试是,房地产税到底能够带来多少税收?

手上房产怎么配置?

拥有自住和改善房,跟投资不沾边的人用不着害怕,这个群体不是调控的主要群体。

有些租售比非常健康的,也用不着害怕,因为所持有的租金可以覆盖持有成本。

下面这个群体需要调整自己的配置。

手上拥有多套房,并且配置极不合理,无法出租、出租回报率无法覆盖成本、拥有多套豪宅的,这样的人应该是主要调节对象。

一, 手握多套房要不要抛售

房地产税试点城市名单还未公布,如果你所在城市不在试点范围,其实影响不大。但是,长期来看,有这种担心可以理解。

如果你的房子不算优质资产,就不要留了。比如一些在小县城买的房子或者老家拆迁分的房子,非核心城市远郊的“老破大”、“老破小”或者一些都市圈的房子,没有必要留下,可以卖掉,然后置换去省会或者其他大城市,购买一套优质资产,毕竟大城市的优质房源保值性也更好。

当然,如果你现在的房子本身就很优质,占据核心城市、核心地段,即使你急卖,也置换不到更好的。而对于手上只有一套房的人来说,其实不用太担心,大概率不在征收范围内。

二,房价会不会降

要知道房地产税出台的目的并非降房价,而是稳房价。简单来说,是为了共同富裕,房住不炒,建立楼市长效调控机制和完善地方财政结构。

出台房地产税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压房价,但短期肯定会影响楼市,影响房价。一旦征税,短期市场恐慌,可能会造成抛房、降价甩卖的情况发生。但是长期来看,房价涨跌最终还是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。

三,要不要买房

对于买房人来说,需要看清这样一个现实:例如,南京主城核心区域板块的土地依然抢手,土拍触顶摇号;热门楼盘房源依然抢手,开盘不愁卖,但是也有部分区域的楼盘开始花样促销,降首付等,市场明显分化,冰火两重天。二手房市场降温同样明显,成交周期拉长,房主开始主动降价,曾经的“硬通货”——学区房也开始绷不住了,降价屡见不鲜。

面对降价、降首付的房子,购房门槛和成本都降低了,确实很让人心动。但是也要冷静下来思考下:买的这个楼盘能不能顺利交付,房子质量是否有保障?未来容不容易出手?市场上有“捡漏”的机会,但是不要盲目出手。

四,楼市拐点是否到来

楼市拐点到了吗?其实,从近期释放的种种信号来看,政策和金融筑底意味已经很强。

10月20日,国家统计局公布9月70城最新房价,新房36城下跌;二手房52城下跌,楼市普跌,房价拐点明显出现,调控成效已凸显;

9月27日,央行首提“两维护”——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,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;

10月15日,央行又表态:房价回稳后,城市房贷供需关系也将回归正常;

10月21日,银保监会也表示:保障好刚需群体信贷需求。在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方面对首套房购房者予以支持。

楼市利好消息不断,至于四季度市场表现如何?“市场底”是否到了?静待持续关注!